FORM IS FUNCTION

讀 Daniel Libeskind 的”Adventures in Life and Architecture”

Daniel Libeskind(丹尼爾·里伯斯金)是911遭受攻擊的紐約世界貿易中心重建案比圖首獎得主,也是著名的柏林猶太紀念館設計建築師。文章標題的書名是他回憶錄的副標題。

—————–

好的建築師也是一個好的生活感受者,可以這樣說:他能夠將他的感覺開放給世界,這需要一顆敏感柔軟的心。Libeskind在回憶錄中敘述其生命中的感人片羽,我很少看到這麼真實的建築師。

讀這本書時有好幾次,我必須停頓一下讓自己休息,從眼睛快要發熱的邊沿撤退,從濃郁的感動中回到自己的世界來,我不知道那是什麼情愫在作用,會撩起遙遠的少年情懷,也許是一種雷同的感觸吧。

我認為Libeskind是文學的建築家,建築的文學家,這樣善良的人,在紐約世界貿易中心重建比圖中,就像是誤闖叢林的兔子,若沒有州長堅持挺他,他的理想早就被當作笑話放棄了。

建築不是要有理想嗎,若沒有理想,建築只是空洞的物化結構物而已。

Libeskind出生於戰後的波蘭猶太家庭,父母飽受納粹和蘇共的虐待,但仍堅強的保持人的尊嚴和價值。他繼承了父母的精神,以講母語為榮為傲,即使講德語、英語帶有濃濃的第意緒腔,他也覺得很棒,因為這正表示出他驕傲自信於自己的出身。

我欣賞他對自己祖先的認同及自信的態度,在台灣有些人學講字正腔圓的北京話,想要脫掉自己祖先的印記,佯裝是字正腔圓的外來者,這種自卑甚是悲哀,這樣的人不論從事什麼職業,都是容易被奴僕化的性格,不會被尊重。

記得2007年初在台中市建築師公會的月會中,我提出公會應努力於學術,以便培養20年後,台灣有人能得到世界建築師的桂冠——普立茲獎,結果台下有兩位專做建設公司大案的建築師,竟然笑得前俯後仰。人各有志吧。

他們的價值觀與我不一樣,大多數的人都嚮往這兩位專做建設公司業務的建築師。那次的公會選舉我落選了,但是還有 73 位建築師支持我的理想。

人為什麼而活著?是為了賺錢嗎? Libeskind調侃建築師好像是有錢人的僕人,但我無法想像一個沒有自重與被尊重的建築師,能設計好房子來。

我還是要給自己一個小小的奢望,塑一個夢想,就像Libeskind所相信的一樣。

近期隆德觀點

建築的秘境:禪

人依賴五官接受外面信息,並用大腦意識做判斷,這是一般公認的事,大多數人這樣子過生活,設計師們也是依照這種模式做設計。 但是,這個世間有一些東西並不是依靠五官感知及大腦意識做出來的,愈用大腦反而是偏離愈遠。日本文化中的俳句…

詳細內容 »

從文學開始來實踐建築

用建築來實現文學的空間,需要傻勁。 把建築從文學裡搬到生活中,需要詩意。 文學即建築,建築即文學。 用文字描述一個詩意的空間或愜意時光時,會盡量任由想像力馳騁,塑造一個理想的所在。但在真實的世界,面對鋼、混凝土、木材、磚…

詳細內容 »

業主也應該得到建築獎

聽一位留德的教授說,德國有一項建築獎是頒給業主的,我認為這樣的鼓勵是對的,因為若沒有業主的堅定支持,好的建築便不可能誕生。 在設計的過程中,時常碰到的狀況是,業主身邊有許多親友們,在設計討論時並沒有出席參與,但因為他們跟…

詳細內容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