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S FUNCTION
業主的勇氣和夢想
有一位尊敬的前輩要出來競選立法委員,週遭的朋友都認為太困難了,而勸阻他打消念頭。但是,他說:「所謂的理想不就是因為有困難,不容易達到目標,才叫做理想,倘若輕輕鬆鬆就達成,怎麼可稱之是理想呢!」我很喜歡這段話,也常借來與人共享。
在工作的過程中,時常要跟人見面談話,我認為影響工程最重要的人物首先是業主,其次是包商。每一位業主的出發點都是想蓋一棟好房子,每一位包商也都想蓋出一棟好房子,但是因為後來缺少勇氣和持續的信心,就很容易被一般親友既定的觀念動搖而放棄理想。
一些世界偉大建築興建的過程中,沒有一棟是不經奮鬥就能建造出來的,有的是設計理念的奮鬥,有的是施工方法的奮鬥,有的是結構方法的奮鬥,例如:巴黎龐畢度文化中心、雪梨歌劇院 … 等,以及太多太多的知名建築都是如此。試問,若一棟建築從設計到完成一路順遂,都不需要費心費力,那麼就表示都是依照最通行的觀念在興建,好像沒吃過苦的人是在溫室中長大的,那棟建築也可以稱之為是在溫室中長大的吧。
當遇到有緣的業主時,要時常地、持續地鼓舞他,期望他堅定地保持初衷、保持勇氣和信心,蓋一棟在自己生命中有份量的建築物。當然這真的不容易,因為每一個決定都沒前例可循,都要突破舊例開創新局,但其果實必定是甜美又唯一的。在最後完成的建築上,我們會看到人突破困難的痕跡,這些奮鬥過的印記將留在建築上作為榮耀。
每一個人的夢想都需要被誘導出來,在過去,這個被殖民化的島嶼缺乏令人振奮有信心的事蹟,導致人民精神力量畏縮,害怕一些具有獨立精神的特質,像是自信、偉大、勇敢 … 等。但我相信,隨著國家正常化之後,台灣人民也會與世界各國一樣正常的勇於追求建築與城市的夢想吧!
近期隆德觀點
從文學開始來實踐建築
用建築來實現文學的空間,需要傻勁。 把建築從文學裡搬到生活中,需要詩意。 文學即建築,建築即文學。 用文字描述一個詩意的空間或愜意時光時,會盡量任由想像力馳騁,塑造一個理想的所在。但在真實的世界,面對鋼、混凝土、木材、磚…
業主也應該得到建築獎
聽一位留德的教授說,德國有一項建築獎是頒給業主的,我認為這樣的鼓勵是對的,因為若沒有業主的堅定支持,好的建築便不可能誕生。 在設計的過程中,時常碰到的狀況是,業主身邊有許多親友們,在設計討論時並沒有出席參與,但因為他們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