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S FUNCTION
建築的秘境:禪
人依賴五官接受外面信息,並用大腦意識做判斷,這是一般公認的事,大多數人這樣子過生活,設計師們也是依照這種模式做設計。
但是,這個世間有一些東西並不是依靠五官感知及大腦意識做出來的,愈用大腦反而是偏離愈遠。日本文化中的俳句、能劇、茶室、庭園、茶道、花道……等等,都具有一種超越時空的靜謐之美,有人稱這是禪文化的表現。
在商業廣告中,常把斜瓦、木格柵、紙門等日式建築特徵,就當成是「禪風」、「禪味」、「禪意」,但這些只是形式外表的相似,似乎不是真正的禪。
禪是直接的契入與實相相應,直接的滲入實相,用語言文字或是頭腦思考,都會不得其門而入。
日本是受到禪文化薰陶很深的國家,在日本文化中,「侘(わび)」與「寂(さび)」是禪延伸出來的試圖給世人比喻的兩個語言概念。
「侘」的本來意義是貧乏,安於不足,不過份依賴世間的東西,如財富、權力、名望。因為在禪定中感受到遠遠超乎世間的更高價值。「侘」追求的不是豐富燦爛的觀念或思想,而是安靜中滲入宇宙法界的超驗體會,對萬物感到本來如是的覺悟,在人世間雜多的萬象中,超越世間的存在美感的情景。侘所顯示的是此岸世間樸拙簡單之美,日本茶室,庭園建造所使用的材料都是天然現成的,不會用炫耀高貴的建材,這就是侘的文化價值觀。
另外一個名詞「寂」,指的是一種單純清淨、無矯飾的孤寂、寂寥之美,時間在剎那間彷彿凝住。松尾芭蕉的俳句上有:「古池,青蛙跳入,噗通一聲。」,其它的俳句:「落葉,一片蓋著一片,雨打著雨。」,或是大唐國柳宗元的:「孤舟簑笠翁,獨釣寒江雪」,或是張繼的楓橋夜泊:「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些俳句詩詞都在表現在此世剎那間凝住的空寂美感。
「侘」與「寂」是試圖描述人與實相相應瞬間美的感受,不單靠肉眼視覺感官能接近的。可以說,日本的庭園、能劇、茶室、茶道、花道、工藝品,在在都是試圖表達禪的精神美感為最高表現,而「侘」與「寂」是給世間人理解禪的方便語詞。。
目前當代建築家裏面,就我在建築方面所感知的,像Louis Kahn(路易斯・康)、Luis Barragán (路易斯・巴拉岡),及安藤忠雄的少數作品,稍微具有禪的特質。
像Louis Kahn設計的 Salk Institute(沙克生物研究所)、Luis Barragán設計的自宅,及安藤忠雄早期的作品住吉的長屋,都具有一些「侘」與「寂」的神祕特質。
Salk Institute以兩列的研究樓以及中央岩板的廣場共同圍成一個天地舞台,構成任由晨曦與黃昏彩霞表演的天幕。而在Luis Barragán住宅中,藍天老樹水池與光影,及「住吉的長屋」中庭的光影遷流,這些都是用簡單的素材來表達在世間「侘」與「寂」的美感。
Barragán及Kahn都曾談到靜謐之美,澳洲建築師Glenn Murcutt也想追求這種美,但是不得其門而入。其他的建築師則很少有這樣的認知和表現,像Philip Johnson、Richard Meier、Frank Gehry、Richard Rogers、Renzo Piano、César Pelli等國際名家的作品,很少具有禪的味道。
一般的建築家都追求視覺上的美感,或是表現哲學上的觀念,很少人會去體會生命剎那停住間的意義和美感,被媒體封為建築美學大師的名家,所談所評的也是門外戲論,所以才說這領域是建築的另一個秘境,很少被談觸到,被體會,這是值得深入的方向。
舉例來說,宗教建築本來就是要表現這種與實相接觸的美,才會超越時間的限制,亙古而雋永。台灣在戰後所蓋的宗教建築,包括基督教或道教或者是佛教,不是在造型騙過視網膜,就是矯飾做作,都不具有「侘」與「寂」的特質,有的甚至嚴重背離宗教的本質,外觀型式彷彿是宗教建築,型式上卻是流露出商人的欲望,萬法唯心造,設計者真的要謹慎。
近期隆德觀點
從文學開始來實踐建築
用建築來實現文學的空間,需要傻勁。 把建築從文學裡搬到生活中,需要詩意。 文學即建築,建築即文學。 用文字描述一個詩意的空間或愜意時光時,會盡量任由想像力馳騁,塑造一個理想的所在。但在真實的世界,面對鋼、混凝土、木材、磚…
業主也應該得到建築獎
聽一位留德的教授說,德國有一項建築獎是頒給業主的,我認為這樣的鼓勵是對的,因為若沒有業主的堅定支持,好的建築便不可能誕生。 在設計的過程中,時常碰到的狀況是,業主身邊有許多親友們,在設計討論時並沒有出席參與,但因為他們跟…
本所作品
設計,
是一個設計者心理狀態的表達,每一個判斷,都透露出設計者個人內在的品質及其心靈素養,
心靈的純淨決定了設計的純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