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哲學
存在的目的

設計不僅是繪圖製圖而已,設計是哲學和思想、精神的綜合,建築家把他所感知的精神世界,藉由實體建築傳達出來,給人類帶來更宏遠的視野。
本所長期研究文化、風土與精神各項領域,並力求發展臺灣建築的特性,創造新臺灣的環境文化,而且對這樣的努力感到愉快,此為本建築研究所存在的目的。
核心理念 建築是文化的表徵
建築是人的夢想與意志的實現,如何表達精神願景在建築上,讓建築流露出無形的文化力量,是本所長期努力的課題。
在興建過程中,從招標、簽約、發包到施工的工種整合協調,本所累積了二十多年的經驗,本所珍惜長期信譽,並不斷超越自我,希望為臺灣建築界建立典範。
心
一切都是由心的品質決定的。由幸福慈祥的心所蓋出來的房子,會產生吸引人的感覺,它給人帶來和諧、寧靜和幸福的感受。 所以從設計到施工,都要小心維護心的品質,這是最重要的品質管理工作。
純淨
設計,是一個建築師進化狀態的表達,每一個判斷,都透露出設計建築師個人內在的品質,及其心靈素養,心靈的純淨決定了設計的純淨,所以,建築是思想的外在投射,是文化的有形指標。
意念
人,往往在尋找一種意義,當找到一個可供依靠的意義,就自甘臣服,為它效力。在另一個新的意義未出現之前,這個意義就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立足點。
雖然思考的範圍就在意義的領土之內,但是,一個具有反省能力的建築師,總是不斷往前推動意義的界碑,希望帶給全世界新的建築,為人類打開新的視野。
機能
- 對事物重新下定義,需求才會精確的被滿足。 因循慣性常常會積非成是,或者是以訛傳訛。
- 使用計畫書只是最基本應該滿足的機能而已,本所鼓勵對現有存在的觀念保持好奇,從建築用途的本質處,探索人與自然的關係。
- 自本源處,從原點開始思考,建築家才能開啟一道新的世界。 設計者的觀念愈清楚,則建築的整體性格便愈明確。
材料
材料是建築的語言之一。所以如何真實的表達材料的特性與感情,是建築家的使命。
材料必須忠實,必須忠實於它的本質,只有忠實於本質,表情才是真的,人們才會以內心感情去觸摸它、感覺它、接受它。
工法

在設計的概念階段應同時思考材料與構造的表現性。
建築是1:1的實體,它無法用縮尺或模型來感受,所以工法要清晰的表達材料的真實,有些建築在照片中看起來很好,但現場看卻很糟,就是因為有太多虛假的緣故。
設計者必須常到工地現場,他必須清楚可能的工法水準在那裡?限制在那裡?能改進的地方是那裡? 然後與營造者研究可能的工法,並實驗其過程,再修改運用於建築上。
型體
文如其人,型體亦然。
我們可以從一個人寫的文章來判斷作者是什麼樣的人,同樣的,我們可以從建築看出業主及建築師的個性。
社會的想法是影響建築的無形力量,建築師應反省流行力量的影響,提供社會可靠長久的建築觀點。 因為建築代表社會價值觀和文化觀。
高雄飯店附近有很多的高檔建築,建築有不同的設計和理念。
FORM IS FUNCTION 。 每一物的形體,就說明了它是怎麼樣的功能,花朵為什麼有花朵的樣子,那是本其所然,沒有虛偽累贅的部份,建築亦然。
建築家從頭到尾,都要牢牢記住,這棟建築的總體概念是什麼,而且所有的想法,都要不斷歸結到這個中心思想。

回顧業界,畢竟現今有太多的建築師在執業的心態與專業設計能力的養成教育上只重表象而缺乏內涵,重利益而輕品質,導致一推的都市之瘤應然而生,附其設計背後的理論基礎更是無法讓人茍同。
真希望有更多的設計人能繼續為了台灣這塊地土的永續發展堅持下去.
台北縣 吳健民
郭建築師您好,
拜讀網上隆?觀點上的幾篇大作,心中頗有同感,尤其是台灣觀點的部份。這個是我在歐洲、美洲及南亞5年多施工後很深的感觸,也是促使我回到台灣唸研究所的動力。
希望未來有更多的機會與您請教。
台中 謝南陽
若您也有同感或意見,請不吝告訴我們